第371章
不止许陆和许狸兄妹俩中间有夭折的同辈兄弟姊妹,她和阿兄阿姊们也有啊。有病死的,也有出生的时间没挑对,碰上灾年,大人都吃不饱没有奶水,生生饿死的。
现在的生活还是紧巴巴的,不过担心饿死的时间少了,紧巴巴也是在供儿子读书又添置了不少日用之物后的紧张。郭阿方想得不远,她已经很满足了。
许狸有不满足,但她自己也不知道还能追求什么,又能做到什么。
直到快过年的时候,寄宿在另一个里学室的许家长子,许衍回家,带回来一个消息。
乡下人进城了(秦 民间)
武都道虽然是秦人起家之地, 但也是个偏僻之地,近年围绕榨油和香皂精油几个产业才发展起来,民间算是富裕了, 但底子仍然太薄, 读书人很少。
那些个宝贵的读书人, 学的也是旧学, 其中对新学感兴趣的更没有人教,都是自己看书后学的, 水平很一般。
所以这边的学室就不像当年咸阳外的轵道亭一样, 一里之中都能有一个了。那是咸阳城外, 秦国深耕多年, 每里有一两个读书人不是什么夸张的事。而武道这陇南之地,富裕起来之前就没几个摸过书的,会骑射的倒是能抓出不少。
兴学之风刮起来之后, 县令想多办几个学室都找不到老师——现在这位郑县令刚到任的时候, 就去了一个学室里兼职教学呢, 武都的人学打算盘就是他教的。县吏也全被他要求去兼职了, 可见前些年缺人之严重。
现在稍微好一点, 上了几年学没考上小吏的年青人,县令择了一些去学室教书,但仍然有限,孩子读书实是不便。后来乡间一商量, 把能开学室的本地读书人聚到一起, 在乡里办了个学室。
本乡的孩子可以住在学室读书,当然, 得交钱。
要寄宿在外面,花费当然比在自己家附近读书贵了, 但这不样办的话,好几个里根本就办不起来学室,没人能读书。好在现在妇人女子也能在忙季赚钱,真有这个心的,全家供一个孩子读书,勉强也能供得起。
许陆家就供了许衍这个长子,也是唯一的儿子。
快到年底的时候,学室会提前放假,各家自己去学室接人。秦国的历法已经改过,现在的年底正是农闲的时候,羊里还有其他孩子在学室,有钱人家会备牛车去接,只要有空位,对同里的孩子当然也不会不管,都是一起载着回来的。
但许陆还是早早到里门那等着,翘首以盼。
牛车到门口就开始下人,十四岁的许衍从车上跳下来,一眼就看见父亲。父子俩先向牛车主人家道谢,然后一起回家去。
许衍背着的书箱也被父亲夺去背着,空着手跟在后面。